5月27日星期四下午,由青浦区吴国章特级教师工作室、区进修学院和青浦一中历史教研组承办的高中历史“双新”背景下“基于主旨和目标的选材与设问”教学展示活动在青浦一中举行。该活动分为教学展示、研讨交流两项议程。
青浦一中沈芳怡老师带来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沈老师通过崧泽文化遗址、青龙镇遗址、青浦建县的变迁过程,折射古代社会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导入新课。巧妙地利用青浦的乡土历史,引出本课的主要知识。
沈老师通过设问“最早上海人”当时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出示“上海第一村”图片,以“村”字为突破口,说文解字,引出原始村落聚族定居的特征。接着出示崧泽遗址复原图,从考古角度出发印证原始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在此追问“崧泽文化遗址时期的居民具备了哪些聚族定居的条件?”通过陶塑小猪、上海第一稻的考古遗址发现,强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诞生是村落产生的前提条件。通过解读原始村落遗址的地域分布图,突出村落最初形成的区域也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源地,勾连了纲要中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这一课的内容。
在集镇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沈老师以青龙镇为抓手,强调集镇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渗透唯物史观。并且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行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完成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迁移,在此过程中也渗透了史学思想方法。以青龙镇在两宋时期的繁荣景象,勾连纲要中已学的两宋时期经济、政治上的特征。
沈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对比唐朝长安城和君士坦丁堡两座东西方城市的城市布局图,比较两者的异同,来理解不同地区城市共同具备的功能以及由于地形文化等因素造成两者布局的不同。通过对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变迁。最后沈老师选取村落、集镇和城市时期世界各地的民居,开展讨论:世界各地民居的建造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民居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受多重因素影响的。
沈老师精彩教学展示结束之后,由青浦区历史教研员陈骥老师主持了研讨交流。沈老师介绍了教学设计思路和进行了课后反思,之后参加本次活动的历史教师围绕本次教学展示展开评课。各位老师都对沈老师的予以高度的肯定,本节课的教学也有着许多亮点,比如利用青浦区的乡土历史来进行串联,使得本课的知识更加具体化也更贴近学生;利用对“村”字的解读,引出村落的解释,同时渗透史学思想方法。整节课也较好地渗透了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节课也引发了很多老师的思考,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一课的建议。有老师认为在集镇环节可以用唐代藩镇代替北魏六镇来说明集镇的军事功能,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勾连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知识。有老师认为青龙镇虽然是青浦乡土历史,但是仍然距离学生较远,可以进一步以朱家角镇为例,来讲授明清时期集镇分工的专门化。
对于世界各地的民居这一目的内容,有老师提出是否可以将这一目的内容整合到前面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讲课过程中,让整节课可以更一气呵成,层层递进。对于这一个问题,引发了各位老师的深层思考和激烈讨论。
青浦区历史教研员陈骥老师在整体上对沈老师提出了建议,如中古时期城市的空气更自由与上一环节的城市分布对比的教学顺序是否可以进行微调,使得本课在时间顺序更为通顺。
青浦区历史特级教师吴国章老师就本课的内容提出了他的看法,首先肯定了沈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其次提出了他对世界各地的民居这一内容的想法。吴老师认为世界各地的民居其实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反过来又折射了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文明史的角度,以各具特色的世界民居凸显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最后由青浦二中的张智丽老师做了《双新背景下统编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微报告,围绕基于单元主旨的教与学,考虑单元学习主题也要兼顾单元之下每节课之间的联系。
此次活动是青浦区历史教研在双新课程背景下再一次的深入探究,为各位历史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